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智能装配项目训练”课程展示
发布时间:2025-03-20 02:28:21   作者:

课程名称:智能装配项目训练            

课程类别:实践类课程

负责人:周丰旭

所属专业:智能制造工程                        

所属学院: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

 

一、课程介绍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对接“上海制造”,服务“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发展规划,培养从事智能机电系统设计、制造与集成,在智能化工厂从事运行管理,智能装备装调、应用和维护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智能装配项目训练》为本专业的实践必修课程,2023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2021年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课程建设思路

课程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以“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为引领,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价值取向。通过工匠精神将工程师价值观和工程伦理教育寓于课程之中,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具备安全生产意识,掌握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通过目标与过程管理,强化教师的“言传”与“身教”,致力于做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使学生具有投身制造强国建设的使命感,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三、课程设计与实践

基于本课程的特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主要采取“三融合、一贯通、多元化”实现知识与思政的有机融入。

1.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深度融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专业教师梳理课程知识点,企业教师梳理职业技能点,双师联合共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由教学内容精准切入思政教育。

图2 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

2.学生角色与企业员工角色融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在项目训练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在制造业企业内的不同职务。以角色为学习的任务引领,在不同的项目实践中开展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敬业爱岗、恪尽职守、遵章守纪、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的职业素养。

 


图3 学生角色融合培养职业素养

3.线上资源与线下实践有机融合,激发自主学习能力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结合在线学习资源,通过远程虚拟操作平台,以及智能制造工厂轮岗实践训练,实现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图4所示。


图4 线上线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了项目式教学课程体系。结合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为青年学子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思想品格塑造,引导他们成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4.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贯通于实践全过程

课程以实际智能化产品为载体,在真实工厂环境中开展教学,建设了课程思政案例库,并把课程思政教育贯通于实践教学全过程。课前,通过在线视频学习和思政案例分析,激励学生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的积极响应;课中,按照项目布置分小组进行自行车智能装配训练,把工匠精神和责任感内化为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课后,通过评教、评学和课后反思,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融入方式。还设立上海市教育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何亚飞智能工厂劳模创新工作室,实现“劳模工匠”、“技能大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对话和交流学习,弘扬劳模精神,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5.多元化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为避免考核形式过于单一,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迁移和综合应用等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图7“产学研用”志愿服务

图10 机电类专业模块

 

图11 现场实践训练

 

图12 学生与指导教师团队的沟通和交流

四、课程特色与创新

1.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的协同模式结合了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使思政元素(如爱国意识、创新精神)与专业内容(如工业软件应用、数字技术)自然衔接,避免“两张皮”现象。通过企业角色模拟,将职业素养培养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岗位责任,强化团队协作与创新意识。

2.通过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驱动项目式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主动探索精神。课前案例预习、课中实践反思、课后互动评教的闭环设计,实现思政教育的全周期渗透。

3.引入“学生互评”“小组讨论”等互动指标,推动学生从被动评价对象转向主动反思者,强化自我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