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影视编辑与合成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
负责人:夏天
所属专业:数字媒体技术
所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介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具备数字媒体技术知识与影视艺术素养,以融合为特色,在影视、游戏等领域将创意通过先进技术精彩呈现的数字媒体工程技术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课程是影视培养主线的核心课程。学生在前期摄影摄像、视听语言等课程基础上,学习影视后期特效的原理、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创做工作室”模式,分组完成影片创作,综合实践所学,将所想变所创,深化技能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创做”、分享和“共建”中立德树人。以影视文化为载体,采用案例教学,通过主旋律影片来学习特效技能。分组“创做”正能量学生作品,展现制度、道路、民族和文化自信。分享和讨论作品时,继续分析和传递正能量。参与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形成的“课程思政师生共建社区”,增强认同感与爱国情怀。
二、课程建设思路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专业特色以及数字媒体技术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要求,确立专业核心课《影视编辑与合成》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为:掌握探索未知,追求影视科学真理的科学思维;提升精益求精打磨学生作品的工匠精神和科技报国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用作品传播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的使命担当;在协作创作中,建立、分享、传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作为课程思政领航专业,前序有许多课程思政领航课程,形态构成和数字图像处理是设计与图像中的课程思政;本课程则是精彩的影视作品中的课程思政,承上启下的立德树人,助力学生走上阳光灿烂的职业生涯。
三、课程设计与实践
《影视编辑与合成》的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历程经历了4 个层面的建设。每个层面层层递进,使课程思政彰显实效。实现了学生学习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创做”工作室中创作正能量作品、学生通过在翻转课堂上分享正能量作品进行朋辈教育、与教师一起建设“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师生共建社区”。
第一个层面,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不仅创作了大量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在线课程视频,还将融入方法拓展到其他专业课,并指导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课开展课程思政课程建设,最终成为校课程思政领航专业。
本课程思政元素涵盖的“五大模块”。
第二个层面,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课程独具特色的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突出体现,也是学生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创作实践。 学生在“创做工作室”模式中设计影视特效、实现技术烘托主旋律作品。在巩固影视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实践中接受课程思政的熏陶。
第三个层面,课程思政朋辈教育学习阶段。翻转课堂进入分享与讨论阶段。学生通过在翻转课堂上分享正能量作品,老师适时点评,划重点,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是一个整体,如下图所示。
第四个层面“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师生共建社区” 。
本课程创作的课程思政课程视频,不仅仅来自于教师的努力,更有学生团队的杰作。教师方面,教师提炼主旋律影视作品为案例,融入在线教学视频。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学生方面,学生团队在翻转课堂的分组任务中,创作了大量主旋律作品,这进一步丰富了作品主题库,增添了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教师选择优秀学生作品,将其融入课程。形成了师生共创的课程思政学习资源建设的生态社区。
四、课程特色与创新
1.案例融入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
在自己的专业中,精心挑选正能量案例。如其他数字媒体相关专业都可以选择主旋律影视作品案例,如《觉醒年代》《山海情》等。再如建筑类专业可以选择中国元素的建筑设计,如金茂大厦、中国馆、苏州园林等。再如计算机专业可以选择对黑客入侵、推荐算法中的不良内容进行屏蔽等等。深入剖析其中的思政内涵,这种融合方式使思政教育自然地渗透进专业知识传授中,避免生硬说教,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政洗礼。
2.学生作品创作与思政实践
每个专业的实践环节都有学生作品。通过组织学生团队创作正能量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挖掘思政素材,全程融入思政元素。例如,“非遗传承”主题作品时,学生创作的作品可以是影片,更可以是石雕、建筑、版刻、美食、服装、音乐、艺术等等多种专业。在这个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并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作品完成后进行校内展播与交流,以朋辈教育的形式扩大思政教育影响力。
3.构建师生共建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共享社区
将优秀学生作品作为案例融入教学内容,师生共建社区平台。比如在社区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讲好中国故事”,鼓励学生分享见解与创作心得,促进教学相长。通过这种方式,打破课堂时空限制,营造全方位、持续性的思政教育环境,让课程思政建设在师生互动、资源共享中不断优化与发展,为同行提供可借鉴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