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材料成型综合实践”课程展示
发布时间:2025-03-20 01:34:57   作者:

课程名称:材料成型综合实践            

课程类别:实践类课程

负责人:苑文婧

所属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所属学院: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

 

一、课程介绍

基于我校“精技术、重责任、国际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办学定位,本专业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材料成形工艺分析及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机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先进制造行业从事产品及工艺的技术开发、模具装备的设计制造、产品质量控制及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课程是专业三大核心课程之一,开课年级是大四第一学期,120学时4学分。前序课程有注塑模课程设计、冲压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后续课程只有毕业设计,所以本课程肩负着“对接产业链”的重要使命,需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建设思路

本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完成工程基础课程后,大三开始针对企业实际产品(手机支架、汽车底盘支架等)完成工艺分析、模具设计,大四在本课程中基于前序课程自行设计的模具结构,完成非标零件(凸凹模、型芯型腔等)的数控加工、模具装配、试模及产品试制。实现材料成形工艺分析及装备制造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团队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确定了“一种思维三重思政五项能力”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工程思维,其中融合了国家、社会、个人三重思政元素(例如家国情怀、技术强国、规则意识、节点意识、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等),以此让学生具备“明确目标、厘清问题、制定方案、反复验证、持续优化五项能力的工程思维。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如图所示。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三、课程设计与实践

基于我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办学定位,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诉求,不断深入、创新产教融合的方式方法,以此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课程知识目标是聚焦企业设计制造全流程知识,掌握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和模具装配工艺编制原理、相关设备操作规则、测量和检验零件基本理论、模具试模和修模基本原则。能力目标是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制订生产计划,自主管理生产过程,具备模具试模、修模、分析产品缺陷、给出解决方案、成型产品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价值目标是树立规则意识、节点意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技术强国的家国情怀。

实践案例

以模具试模与修模环节为例,阐明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模具试模及修模教学过程中,介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齐军博士突破国外龙头企业技术封锁、完成复杂零件量产模具开发、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的事例,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学生要能够独立完成模具在注塑机上的安装、参数设置、注塑成型、分析产品缺陷、提出解决方案,不断优化方案直至试模成功。如学生第一次试模失败时,小组学生激烈讨论各种改进方案的可行性,这时教师即使发现改进方案有问题也不会干预学生,完全践行学生中心、培养工程思维的原则,希望学生在多次失败过程中不断优化方案,直至成功。在试制出合格产品的那一刻,学生立刻在班级课程群里发布照片和感想,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油然而生,通过实践体会到过程管理、行知合一、精益求精对于解决技术问题的重要性。


学生独立完成装模、试模、分析缺陷原因

四、课程特色与创新

课程思政教育一定是基于有着时代温度、知识深度和能力广度的课程内容,实施的关键是间接和内隐。本课程凝练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经验有三点。

1.对接产业链,提升师资队伍的工程思维和课程思政育人水平。可通过参加行业年度峰会、高峰论坛、逐个调研等方式与企业进行多维度的接触,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校座谈,聘请行业龙头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设计,召开专家评审会等形式,对接产业链,共推课程思政和产教融合。

2.深化教学改革,将三重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学生工程思维培养。不断追随时代发展和学生诉求,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考核评价等多个角度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温度、深度和广度,做到盐溶于水、润物无声、育人于无形。

3.充分利用校内外劳模资源,采用劳模进课堂形式,用身边事、身边人激发学生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激励学生排除万难、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