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识教育中心课程思政教学经验研讨会
2024年11月20日下午,通识教育中心全体教师在317办公室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经验研讨会,本次研讨活动由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助理高红豪老师主持。
此次研讨会高红豪老师分享的是《大学语文》课程如何开展思政教学。《大学语文》作为我校长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为技术应用型高校本科学生设置的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通识基础课程。在课程目标上,通过中国语文经典名篇的教学,使学生能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增强汉语应用能力,让大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应用中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沟通表达能力,从而增进汉语母语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使大学生能够继承传统文化,确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趣味,增强个体的价值判断能力。
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目标,高老师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在学习文学名著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学习到关爱生命,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精神内核,有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提高,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提升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掌握文学作品常用的表达方式,了解叙事、说理、学术写作在表达过程中的要素、要求。能辩析文学作品的艺术优劣,提升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
在具体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上,高老师从以下三点分开介绍:
1、立足校本优势,合理选择课程思政路径。本门课程依据学校的工科特色与劳模文化,将课程内容在教学上突出应用性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并结合劳模精神,融合课程内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如劳模诗歌的写作,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现代诗歌文体规范的同时,体会劳模精神的内核,认同学校的校园文化,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2、打通课堂内外,开拓课程思政新领域。在课堂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启发式问答、学生互评等方式,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充分展示对课程思政内容价值的理解,增加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之上,鼓励学生们在课堂外实践中积极参与各种第二课堂拓展活动,例如让学生们主动去“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了解包起帆的创新经历,让课程思政变得生动有趣。
3、融合线上线下,打破课程思政的时空阻碍。本课程在19年完成了混合式教学改革,运行至今积累了丰富的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经验。例如开展线上读书会、线上课程思政系列讲座等,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通过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实践,课程组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跟踪把控,在线上课外领域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使教学与育人的成果最大化。
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未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高老师提出了三点计划:
1、线上篇章学习课程思政多样化。在未来的教学中,寻找更多线上篇目的课程思政结合点,通过线下复习的方式提升线上学习的效果。并且在内容的更新上也要加快频率,以“活水”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2、挖掘更多校园文化的课程思政元素。基于本课程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属性与学生群体的特征,从校园文化出发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与职业观塑造,能够更好的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3、积极申报课题,加强同行交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申报各项课题来支援本课程建设。组织团队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加强调研工作,推广本课程教学经验,学习其他高校先进教学经验,提升本课程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二、通用英语课程思政研讨会
2024年10月30日,11月13日,12月4日外文学院大学英语部组织全体老师主要研讨了通用英语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具体实施路径,目前通用英语课程思政特色与成效,以及未来展望,并落实到具体每位老师负责每个通用英语教学单元的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与探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详见附件课程思政案例汇总压缩文档。
通过这几次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的教研活动,老师们对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更多启发与思考。
1、课程概览
通用英语课程作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通用英语技能(听、说、读、写、译),同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国际视野。
2、课程思政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需掌握英语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和社会习俗,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时代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
3、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结合语言、文化、思维三大目标,将新时代思政教育目标融入其中,完善语言素养、文化素养和思维素养培养的思政内涵。
4、课程思政特色与成效
教材选用:课程团队选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全新版大学高级英语综合教程1-4),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国际意识,增进国际交流,取人之长并弘扬中华文化。
单元项目设计:通过课程每个单元的思政案例设计,引领学生塑造争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未来展望
持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设计,迭代升级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高尚品德和强烈责任感的现代人才。
通用英语教程课程思政切入点:
通用英语I
序号 | 知识单元(章节) | 课程思政融入点 |
1 | F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ips of college students |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奋斗观 |
2 | All the cabbie had was a letter | 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
3 | A valentine story |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
4 | The last leaf | 树立正确的人性意识 |
5 | A walk on thin ice | 树立正确的探索意识 |
6 | Was Einstein a space alien? | 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意识 |
7 | Listening & Speaking (听说部分) | 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沟通观 |
通用英语II
序号 | 知识单元(章节) | 课程思政融入点 |
1 | Father knows better | 正确树立时间观和代际沟通观 |
2 | True height | 树立奋斗意识 |
3 | Growing up in the library | 树立终生学习和读书观 |
4 | Why soccer is more than just a game | 树立健康生活和运动观 |
5 | What animals really think |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同理心 |
6 | The glorious messiness of English | 树立跨文化沟通意识,加强对英语语言的认知 |
7 | Listening & Speaking | 树立跨文化沟通意识 |
通用英语III
序号 | 知识单元(章节) | 课程思政融入点 |
1 | A friend in need | 友谊与友善的意识树立 |
2 | The land of the lock | 安全意识的加强 |
3 | My Misspent Youth | 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和金钱观 |
4 | Learning, Chinese Style | 树立学习方法的自主探索观 |
5 | The icy defender | 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学会深度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 |
6 | Sleeping Giant Awake and Flourishing | 树立文化自信和持续发展观 |
7 | Listening & Speaking | 树立跨文化沟通意识 |
通用英语IV
序号 | 知识单元(章节) | 课程思政融入点 |
1 | (1) Take this fish and look at it |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感恩的心态 |
2 | Why life in the fast lane fails to fulfill us | 理解生活与工作的本质 |
3 | Is he living or is he dead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人性的弱点 |
4 | A vision for agriculture | 树立人类发展和谐自然观 |
5 | Law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树立正确的科技发展观,对高科技产物抱有辩证认识 |
6 | A wilderness experience | 树立正确的文化沟通观,人与自然协同发展观 |
7 | Listening & Speaking | 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沟通观 |
三、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
英语专业在2024年9月18日的15407办公室召开了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讨论和学习在《西方社会与文化》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旨在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文化自信与批判性思维。作为授课教师,首先需明确思政元素融入的目标,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国际交流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在课程设计上,我尤为注重中西文化的对比与融合,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引领学生跨越文化的界限,学会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同时,这一过程也促使学生反思自身文化,从而在比较中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在讲解西方自文艺复兴后的艺术成就时,我特意引入了中国艺术元素,如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和雕塑等,让学生对比中西艺术的异同。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西方艺术中的抽象美、立体感和色彩运用,还能感受到中国艺术中的意境美、线条美和笔墨韵味。这种对比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两种文化在审美追求和艺术表达上的独特魅力。
再比如在讲解哥伦布航海大发现时,我结合了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通过讲述两位航海家的时代背景、航海动机、航行路线和所到之处的文化交流,学生得以在对比中理解中西方在探索世界、开拓海疆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这种结合不仅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航海活动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还激发了他们对于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航海成就的自豪感。
通过这些课程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还能在对比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在《西方社会与文化》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西方文化,更能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四、公共关系学专业课程思政经验分享及研讨教研会
2024年11月27日下午,公共关系学系全体教师在学院313举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由专业负责人张辉主持。
本次教研活动由学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领航课程的负责人陈实老师分享。他首先谈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第一,教学内容难度深浅不一、课程思政融入性强弱不一。第二,课程思政环节单一,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互动性不强。第三,课程思政核心目标引导较弱、评价缺少多维建构。第四,课程思政创新素材不足、知识点与思政点尚需合力。其次,如何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解决这些问题呢?1. 在教学内容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上海地域文化的融入。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勤奋、自强、求实、创新”的校风,“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等作为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教育引导学生以榜样人物,特别是劳模校友为标杆,着力培养精益求精、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2.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多样化,采取翻转课堂和分模块的教学形式。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以视频模式讲授教材中精选篇章,学生通过学校超星平台,利用“学习通”自学篇章内容,并完成线上章节测试题,期末进行线上考核。线下分模块进行语文能力的教学和训练,重点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力求把文章写作训练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以符合工科大学生学生文章写作实际。每一模块实践指导分目标宗旨、要求、步骤、具体安排、提交成果及形态等几个方面。开设课程微信群组、课程学生展示平台(线上、线下),尽可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互动和分享,激发学习主动性。3.在教学考核方面,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学生对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生课程思政的获得感。对知识点的考核方式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上考核篇章内容基础知识,完成章节测试题,线上期末考核;线下考核文章写作,完成模块内容写作题。对课程思政的考核,用线上调研和线下访谈的方式进行。
分享结束后大家积极发言。朱小麟老师提到,教学理念上遵循OBE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多元立体、系统动态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王路老师认为思政课程类似盐溶于水,如何恰当安排课程思政环节和时机非常重要。张慧彬老师认为,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挖掘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课程思政资源,建立课程思政数字资源库。陈青老师提到充分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和实践性环节(比如:竞赛),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让课程思政形式多样化。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老师们对课程思政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受益匪浅。
五、日语专业课程思政系列研讨
主题:做好课程思政,为教育强国赋能
时间:2024.11.13(三)第9周
地点:15409
参加人员:日语系全体教师(缺勤情况:无 )
主要研讨内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目前,国家的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校作为应用技术类大学正在进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蓄势赋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日语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纯文科专业,应思考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元素必不可少。
对接社会需要,提高适配度。表现在课程思政中,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国家发展、社会需求保持关注,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和素养,以满足社会对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加强产教融合育人。表现在课程思政中,主要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提高专业素养。
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扎实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表现在课程思政中,主要是在教授学生外国语言和文化的同时,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现代优秀文化的传播,以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
――部分内容参考自《上观新闻:为教育强国蓄势赋能(作者:谢华清)》
讨论记录:
1.吉红。王阳阳,2022届学生,大创项目上海市理工类日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转化为毕设论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次有益尝试,今后可以继续探讨可行性。
2.叶晶晶。在毕设当中,鼓励实践性课题,体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3.朱倩。以学生上课迟到为契机,进行课堂规范教育。
4.朱浩昱。学生帮老师擦黑板,老师道谢,以实际行动践行礼仪规范。成果表现为,学生对其他任课老师都非常有礼貌。
5.鲁峥。从提交作业的行为中,引导学生注意文档的规范性。
6.吴庭。与2013级相比,2024级学生的差异较大,针对2024级学生在学习中比较被动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徐利佳。针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教师也要思考新方法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