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体育部全体教师开展了以“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如何在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推动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实效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助力教师精准定位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要点,全方位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与重视程度,引领教师熟练掌握多元且高效的思政元素融入技巧,确保思政教育无缝衔接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教学计划的科学规划、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到教学活动的精心组织,全方位为课程思政的持续推进提供保障。
一、资料收集与整理
广泛搜集国内体育课程思政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经典教学案例以及优秀学术论文等资料,提取其中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与观点,整理成系统的资料手册,提前发放给教师,让教师在活动前对课程思政有较为全面的理论认知与初步思考。
二、分组研讨、优秀案例分享
以教研室为单位,根据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的不同维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讨。
以何颖峰副教授为首的第一教研室教师们聚焦于体育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整合。探讨如何在田径、球类、武术等各类体育项目的基础动作教学、战术讲解、体能训练等环节,自然融入如坚持、拼搏、团队协作、尊重对手等思政要素。比如在讲解跑步训练时,不仅传授呼吸节奏和步伐技巧,还引导学生理解坚持到底、挑战自我极限的精神内涵;在篮球战术教学中,强调团队配合背后所蕴含的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
以岳芳副教授为首的第二教研室则主要研究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课程思政目标。讨论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如模拟奥运比赛、校园体育赛事等场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竞争意识;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体育任务的过程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如何利用榜样示范法,借助体育明星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以何春林副教授为首的第三教研室则着重思考如何构建一套全面且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除了对学生体育技能的考核,探讨如何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展现出的思想道德表现,如遵守规则、尊重他人、面对困难的态度等纳入评价范畴。例如,在评价学生篮球课程表现时,不仅考量其投篮命中率、运球技巧等,还关注其在比赛中是否尊重裁判判罚、鼓励队友、积极应对比赛失利等方面的表现。
最后,每个教研室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分享内容包括案例背景、教学目标、融入的思政元素、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例如,第一教研室左坤老师分享通过组织篮球比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拼搏进取精神的案例。从赛前战术布置强调团队配合,到赛中鼓励学生积极拼搏、尊重对手,赛后引导学生总结比赛中的收获与不足。第二教研室王聪老师分享在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上如何通过太极剑的学习和展演,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同学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其传承过程中所承载的文化自信。第三教研室刘永智老师分享了如何在健身健美课程教学过程中,介绍优秀健身健美运动员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对坚持、自律精神的认同。在日常练习中,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健身计划,并监督自己和同学严格执行,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互相帮助、保护和鼓励,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总结与展望
部门领导肯定了教师们在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梳理活动中提出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特别强调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实施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实效化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在后续教学中继续探索创新。要求教师们能够做到:将教研活动中的收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并做好教学记录;各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师交流活动,分享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学期末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进行评估,包括教学效果、学生反馈、教学案例质量等方面,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