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举办课程思政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1-06 09:37:48   作者: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

一、环保设备工程系课程思政活动

为了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负责人梁波老师分享了该门课程的思政建设成果和经验,在全系进行了推广。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作为环境领域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面向大三学生开设,3学分,48课时,该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授课。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精神的重要途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旨在使学生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职业伦理,激发学生的科创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战略部署和实际行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污水处理技术时,引入国家环保政策和绿色发展理念,让学生了解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战略部署和实际行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通过分析具体的水污染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这种互动式学习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选取教学案例时,我们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和相关性,选择与当前环境问题紧密相关的案例,如工业废水处理、城市废水处理等。通过这些案例,学生能够理解专业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同时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课程思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深入研究课程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定期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成果,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这种持续改进的过程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实现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职业素养。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和实践操作,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更增强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引导者,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确保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教育在塑造负责任的公民和专业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化学系课程思政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启动与课程剖析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资环学院应用化学系积极响应课程思政建设号召,于2024年12月25日在学院A309会议室举行了课程思政教研活动,活动由系主任马恩主持,全系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应用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新路径。

本次教研聚焦应用化学专业核心课程《有机化学》,该课程面向大二学生,6学分,96课时。其教学目标涵盖化学知识与技能传授、科学思维与方法培养、实验操作与创新能力提升以及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塑造等多方面。徐利军老师作为经验丰富的授课教师,深入分析课程特点与学生状况。课程理论抽象且反应机理复杂,实验操作注重细节与安全规范;学生思维活跃但易对复杂知识畏难,且对化学学科应用前景充满期待。基于此,张燕老师分享教学心得,提出“化繁为简、实验驱动、前沿引领”策略,以趣味实例化解理论难点,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动手与探索精神,引入学科前沿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课程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研讨

在思政融入环节,教师们踊跃发言,碰撞出智慧火花。王瑞雪老师以“绿色化学理念”为切入点,提出在讲解有机合成反应时,可以引入环保型化工生产案例,如新型可降解材料研发,使学生理解化学在环保事业中的关键作用,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与社会责任意识,将绿色化学从知识层面深化为价值追求。王继芬书记则提出可以聚焦化学史,讲述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等故事,展现科学家坚韧不拔精神与创新智慧,激励学生勇攀学术高峰,增强文化自信与科学探索精神,让化学史成为思政教育生动素材。

此外,教师们还探讨诸多融合方向,如结合化工安全事故案例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分析化学专利争端培养知识产权保护观念、从化妆品成分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消费安全与诚信,全方位拓展思政教育维度,紧密联系专业知识与社会生活。

教学实施与评价优化策略

围绕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合实施,教师们达成系列共识。于教学理念上,践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精准把握学生需求与兴趣,因材施教。产出导向方面,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综合考量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思政素养表现,如通过小组项目评估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实验报告评价科学态度与安全规范遵守、课堂讨论考查价值观念表达。依据评价反馈,持续优化教学设计,灵活调整教学节奏与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孙德立老师分享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拓展思政教育经验,如推送化学领域正能量资讯、设置思政话题讨论区,增强师生互动与课外学习深度,打破时空限制,营造全方位思政育人环境。

教研活动总结与展望

本次教研活动为应用化学系课程思政建设注入新活力,教师们对课程思政有了系统深入理解。马恩老师总结强调,课程思政是长期系统工程,教师要深挖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自身素养,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培育德才兼备化学专业人才。

未来,应用化学系将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系列精品课程,开展教学示范活动,加强教师交流合作,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为资环领域输送兼具扎实专业技能与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助力学院教育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三、环境工程系课程思政教研活动

高桂兰教授精心准备《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为:深刻认知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核心理念并实践,建立生态伦理观,具备生态文明思想、环境监测规范意识和环保使命担当精神。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教学,构建“师生互通、产教互融、德技互修”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环境监测规范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为学习后续环境类专业课程及正确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资源

从生态文明思想、环保法规政策、行业应用、学科发展前沿知识中深度挖掘、提炼和优化课程思政内容,建立思政教育素材拓展材料及案例库、思政园地,突出重点、热点,构建“课政融合”的课程设计体系。

(2)构建“师生互通、产教互融、德技互修”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强

化思政融入

结合社会热点提供丰富教学素材,活化课程思政内容;

小班化充分运用案例教学等方法,突破思政教学难点;

理论与实验实训、课赛创相结合,丰富课程思政形式。

课程思政经验做法:

(1)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教学,打造“师生互通、产教互融、德技互修”教学模式:课程密切跟踪时代发展脉搏,对接国家双碳战略,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将国内外最新环境监测工程技术和生态文明环境管理发展动态引入课堂案例教学,同时补充相应背景知识。通过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推送课程相关环境监测时政案例、慕课,推荐权威官方公众号发布的前沿性、热点性环境话题,扩充学习内容、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等信息,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强化学生“投身事业、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2)“授课、学习、实践”一体化,课政融合、产教融合、课赛创融合:课程与专家讲座、实验教学、专业生产实习、服务环保社会实践、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相结合,形成了“理论-实践-进阶”的项目式内容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践为手段,融入社会热点话题,学生积极参与环境监测实践工作,及时了解国内外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在服务社会、产学研用中践行生态文明,提升了课程兴趣、专业素养和专业自信。

四、学院课程思政教研活动

2025年1月3日下午,学院召开课程思政经验交流分享会。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环境监测”负责人高桂兰老师作了《活化课程思政,厚植环保底色》的报告。

高老师首先介绍了《环境监测》这门课程的基本情况,《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中需要具备的主要业务能力之一。

随后高老师梳理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环境监测这门课程特点是时代感强、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通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在师生互通、产教互融、德技互修方式下,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规范、勇担生态文明使命,从而完成高素质、应用型创新环保人才的培养、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

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的基础上,高老师分享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高老师将一级教学目标分解为三大块:价值塑造:厚植家国情怀、提升法律思维、坚定环保责任;能力培养:实践本领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知识传授:专业知识夯实理论基础。高老师进一步将三大一级目标细化成二级目标,更具体地指导教学,确保一级目标的实现。

高老师的分享让学院老师们受益匪浅。老师们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知识点,罗列思政融入点与思政元素要点,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