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方位展现近年来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的课堂教学成就,进一步激发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的热情、自主性和创新思维,并强化其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各系开展了课程思政专题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教研活动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课程思政专题教研活动
2024年12月4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举办了一场聚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专题教研活动,由系主任陈林老师主持。活动中,各专业教师围绕思政融入课程模式展开了热烈讨论。
网络工程专业负责人马闯老师作了题为《思政融入模式下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专题报告,深刻剖析了课程思政在计算机教育中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马闯老师结合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特点,阐述了课程思政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网络工程专业为例,详细论述了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与专业建设的深远意义。马闯老师指出,这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深化,更是学生思想品格的塑造与升华。
马闯老师强调,在数字化时代,计算机教育与思政教育应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及培养网络创新能力。通过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法治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及严谨的伦理标准,成为网络空间的正能量传播者和守护者,这关乎个人成长,更关系到国家网络生态的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着眼未来,马闯老师提出,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内在动力。他建议专业课教师从国家总体安全战略高度出发,将网络安全意识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为学生构筑思想防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展示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马闯老师分享了一系列教学案例,生动展现了如何将思政教育元素巧妙融入计算机专业课程,既保持专业知识的严谨性,又增添人文关怀。他还介绍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及调查问卷样例,旨在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估,全面衡量课程思政实际效果,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马闯老师的分享不仅是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刻解读,也是对计算机专业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这为计算机类专业教师提供了宝贵参考,激励大家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为构建安全、健康、创新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二、信息与通信工程系课程思政教研活动与教学大赛经验分享
2024年12月,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举办了两场聚焦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的专题教研活动,旨在探索思政教育在专业知识传授中的自然融入,实现“盐溶于水”的教育效果。
12月4日下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深入学习了北京联合大学通信工程系在课程思政融合上的创新举措,强调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追求细雨润物、自然绽放的教育境界。教研室重视联系实际、紧跟时事,善于捕捉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工科教育领域,老师们坚持“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理念,致力于将此精神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
在此次教研活动中,各位老师积极发言。吴青娥老师提出,针对专业理论课的枯燥性,教师应灵活根据学生状态及课程内容,适时引入思政元素,增强课程吸引力。顾阳老师则从专业课角度出发,分享了她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的心得,如在讲解单片机指令运行规则时,巧妙引申出做人做事需遵循法律法规的道理,既深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自然融入了思政教育内容,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12月11日,通信工程专业教师彭越在教研室活动中分享了“课程思政与教学大赛经验”,围绕“为何课程思政”、“何为课程思政”、“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及“创新课程思政”四大议题,引导老师们深入讨论,并结合近期参与的“青教赛”与“教创赛”培训内容,阐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实施路径及实践经验。彭越老师鼓励教师们以创新视角和方法,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拓宽课程思政的广度与深度。
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的两场教研活动均彰显了三大理念:有机融合,如春在花,隐形思政;联系实际,关注时事,捕捉热点;工科思政,强化科技兴国的责任感。这些理念不仅深化了课程思政“盐溶于水”的理念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应用,还为教师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推动了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中的有效实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三、人工智能系《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专题讲座
2024年12月18日,人工智能系开展了课程思政专题教研活动,邀请人工智能系教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负责人、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夏天老师主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专题讲座。,为全系教师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夏天老师开篇即阐明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强调,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将思政元素植入专业课程,而是要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自然接受思政教育。以《影视编辑与合成》课程为例,夏天老师分享了如何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专业课程的实践经验。他引导学生分析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夏天老师认为,这种“盐溶于水”的教学方式,既保持了专业课程的纯粹性,又实现了思政教育的润物无声。针对青年教师,夏天老师特别指出,理工类课程思政可从科学精神、科学伦理、工程伦理等角度展开,鼓励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关于如何创新课程思政,夏天老师提出了多维度探索的建议。教学目的上,应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上,可引入前沿科技和社会热点,增强课程的时代感;教学方法上,尝试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评价上,建立多元化体系,全面关注学生发展。
此次课程思政讲座,不仅旨在展示课程思政优秀实践案例,还构建了一个交流与分享的舞台,激励了更多教师投身于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共同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携手并进的新局面,推动人工智能系课程思政教学的标杆树立与经验互通,为构建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四、软件工程系课程思政专题教研活动
2024年12月11日,软件工程系全体教师共同进行了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专题教研活动,由软件工程系主任李丽萍老师主持。
活动中,各位老师积极建言献策。李丽萍老师作了题为《思政融入的软件工程教育》专题分享。她以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为蓝本,深入剖析了课程思政在塑造全面发展人才中的核心价值。李丽萍老师以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为实例,生动展现了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不仅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强调培养其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她指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有担当的软件工程师。李丽萍老师还细致讲解了软件项目管理教学中的思政融入策略,鼓励教师们依据各自专业和课程特色,深入挖掘课程内在的思政元素,如工程伦理、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图谱。
随后,王娜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在课程思政设计上的独到见解,为在场教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软件工程系其他教师也围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次教研活动不仅加深了教师们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也为进一步推进软件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扎实技能的新时代软件人才提供了宝贵思路与实践路径。
五、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举办课程思政专题讲座
2024年12月2日下午,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在28号楼302会议室举办了课程思政专题讲座。我院人工智能系教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负责人、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夏天,以《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项目为线索,深入浅出地分享了从意识到专业课教学中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到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再到深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探索历程。夏天老师围绕专业课教学为何要融入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盐溶于水”、以及如何创新课程思政等多个维度,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夏天老师结合个人见解与实践经验,为在场的专业教师传授了课程思政融入的有效方法,提供了将课程思政理念巧妙融入专业教学之中的新思路。他强调,课程思政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我院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理解,更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为推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各系针对课程思政“盐溶于水”问题,深入开展了课程思政专题教研活动,同时组织了课程思政专题讲座,旨在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盐溶于水”的理解和融入意识。通过这些活动,专业教师不仅提升了课程思政的认识水平,还丰富了实施策略,探索出更多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课程的方法,促进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未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将不断优化课程思政体系,致力于培养出既拥有扎实专业技能,又具备高尚品德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