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系课程思政教研活动
2024年12月18日下午,数学系全体教师在学院518会议室开展《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由系主任符曦老师主持。
此次教研活动以学校最主要的数学公共课之一《高等数学A1》,本课程是面向大一理工类学生,4学分,共64课时。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数理知识、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综合素养四方面的具体要求,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研讨。刘丽丽老师作为本学期的授课老师,从课程的本身的特点出发,从课程难点和学生特点两个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课程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学生具有目的性强,好奇心重以及差异性大的特点。鉴于这两方面的特点,温丽丽老师谈到了自己一些体会,她给出的教学策略:“趣”案例融入、“析”逐步分析、“识”课中课后。
在高数课程思政的融入方面,大家积极发言。谢晓强老师提到,案例选取的重要性和恰当性问题。在极限章节的教学过程中,他选取了中国古代的割圆术作为思政案例,通过对割圆术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极限的重要性以及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古代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和爱国情怀。邢丽老师介绍自己的实施方法:她提到《几何原本》和微积分学的建立都不是国内的工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觉得中国在数学上贡献较不突出。让学生意识到,在科技高速发展、数学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的今天,我们学数学不是为了学技巧,而是为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学会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未来遇到问题的时候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探寻解决方案,我们要成为规划者,作出自己的贡献。此外,老师们还提到中国数学史、华为芯片问题、战争模型、新冠疫情预测模型、AI解方程、数学软件在高数中的应用、三体中的数学问题等,将高等数学中包含的工科问题、人工智能问题和现实问题、哲学问题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国的工业现状、工科的发展,引导学生畅想未来,脚踏实地也勇于挑战、勇于争先。
最后,老师们一起讨论了如何有效将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相结合。经过大家的研讨,总结为四个方面:在教学理念上遵循OBE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尊重和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能力;在产出导向方面,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式的不同评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根据学生的评价不断改进教学设计。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老师们对课程思政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启发,大家受益匪浅。
二、统计系“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研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所有课程教师都应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统计系的教师们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课程思政在公共基础课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存在的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两张皮”问题,统计系教师着重从教师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入手,以课程研讨、课程案例集、案例实施路径为抓手,编写课程思政案例集,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厘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课程思政元素以小案例的形式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建模-迁移”式的模式植入到教学实施过程中,从而使专业教学更具有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使思想引领更有力度、高度,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达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下面进行简要阐述:
1.教学团队
统计系教师们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课程思政研讨,探索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包装、设计,总结课程思政中的经验,寻找课程思政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完善。通过校级、市级等各类教学比赛,做到“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课程思政能力。本团队教师詹晓琳获得教学创新大赛上海市二等奖,张宣昊、刘晓梅获批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余垠等也获批多项校级课程建设项目。另外,本团队教师发表课程思政方面教改论文3篇。
2.教学内容
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思政目标,对每一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加以分析,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案例的设计,编写了以“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辩证唯物主义观”为抓手,以“实用性、实时性、推广性”为准则的课程思政案例集,包含10个课程思政案例,覆盖到每一章。紧跟时事,不断深入发掘知识点与时事焦点、社会热点地内在联系,完成实时性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包装、设计,不断更新和补充课程思政案例库,形成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譬如:设计了以基本传染数、检测灵敏度、病原检测、检测策略、诊疗方案为背景,结合统计规律性、贝叶斯公式、事件独立性、数学期望、假设检验四块知识内容,构建了6个课程思政案例。这些课程思政案例集巩固和提升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将辩证唯物主义观、创新精神、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内容的协同效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体系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上,鉴于学时少的问题,案例的分析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在于深而不在于泛,在于融而不在于表。通过实用性、可推广性的课程思政案例,使思政元素有机得融入教学环节,做到恰当合理、不生硬,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感受到课程思政的熏陶与教育。
3.教学方法
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重要桥梁,它可以教会学生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进而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素养,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数学真有用”,将数学建模引入到课程中,有利于完成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课程思政课堂,达成育人目标。
教学团队提出了“建模-迁移”式的“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案例式教学模式,构建了课程思政案例的实施路径“问题―建模―解读―分析―迁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辩证唯物主义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提升了课程的张力,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此路径从知识传授、知识运用到知识迁移,形成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闭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们数学建模的思维和能力;故事式、谚语式等案例的融入,打破了原有数学课程严肃的氛围,不断的启发、设问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们非常享受“概率统计真有用”的过程,也为专业知识学习和价值认同提供了合适的切入点和丰富的土壤,培养了学生们深度的思考和创新应用能力。另外,在学习通平台讨论区里也尝试采用讨论的形式给出课程思政案例以巩固课程思政的效果。
通过此路径递进式的案例教学,形成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闭环,培养了学生们理性思维、抽象概括等科学素质,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也锻炼了学生们数学建模的思维和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所学知识的迁移力和创新力。此路径为专业知识学习和价值认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模式,使专业教学更有温度、更有创新性和挑战度,使思想引领更有力度和高度。
总之,“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的各环节,呈现于知识导入、案例分析等各阶段,表现出专业与思政的融合,以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课程思政的教学组织模式,使专业教学更具有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使思想引领更有温度、力度、高度,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三、物理系“大学物理B课程思政案例展示”研讨活动
为了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展示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课堂教学成果,激发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大学物理》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建设课程思政系列共享资源库,并打造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标杆展示与交流平台,数理与统计学院物理系于2024年12月4日,在地点15号楼207,举办了“第二届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活动校内选拔”的研讨活动。
邱吴劼老师主持会议。物理系由于彬老师(负责整体安排和申报材料撰写)牵头,联合邱吴劼老师(负责课件制作)、高勇老师(负责教学大纲修订)、张海娟老师(负责教学进程表修订)以及李可老师(负责思政素材库整理),共同组成一个专业团队参与此次申报工作。团队成员将从课程简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思政成效评价、课程思政可供借鉴经验做法、课程思政教学反思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讨论和精心设计,大家观看了于彬老师的课程视频,并提出意见。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在线下课堂教学中运用丰富的思政素材,开展多主题的思政教育。通过讲述物理学家的故事、科学发展史,旨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报国的使命感。此外,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大学物理课程能够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大学物理课程将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平台,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最终以“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为案例进行展示。该课程内容原理相对简单,但应用性极强,每一个应用都是一个诺贝尔奖。图文并茂的展示,会让同学们感受到物理学的奥妙之处,其中中国科学家薛其坤教授的励志故事和成就,也将激励他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梦想。旨在培育具有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课程内容涵盖了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家国情怀、个人修养以及唯物主义世界观与辩证法,致力于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展示物理学与课程思政的紧密联系,并构建起一个思政案例库,以此凸显物理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眼视光专业课程思政教研活动
12月18日,在16号楼513实训室,眼视光专业教研室举办了一场富有成效的思政教研活动,活动聚焦于专业课程思政集体备课,由李延红老师主持。
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工作对象是人的眼睛,小眼睛里有大爱,将人文精神与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将经典《眼病学》和现代视光学进行有机整合,树立“全面全程视觉功能保健服务”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扩展校外实训资源,带领学生参加企业实践,亲身感受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唐雯玮老师在《眼镜验光员》课程中,特别强调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近视验光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技术的精准和细致上,更体现在对学生职业态度和工作热情的培养上。徐华斌老师在《眼镜定配工》课程中,通过精雕细琢小眼镜,传递匠心守护眼健康的理念,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通过研讨,眼视光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构建实践教学模式,拓展课程内容:加强眼视光专业的人文方面的课程教育,结合眼视光专业的发展背景、时下的发展形势以及医患之间的关系,构建起学生的职业素养基本框架,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2. 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思政课程吸引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思政教育方式,通过案例讲解的教学方式,利用情景模拟和情景互换的方式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活力。
3. 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思政”思维:在专业课的讲解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举行师生交流活动,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思辨能力。
4. 提炼专业课思政元素:在教学计划中融入德育和思政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5. 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系统设计德育培养方案: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式,加强职业素养。
6. 提升教师思政意识,推进全员育人:通过行业专家进校园等方式,邀请眼科专家与学生接触,让学生感受到专业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的思政意识。
7. 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加强课程思政的学习力度,做好思政课程与专业课、实践课之间的整合,让每个教学环节都能看到思想政治的身影。
8. 树立“三全育人”局面: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加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9. 发掘与利用课程内的思政元素:在眼镜光学技术课程中,发掘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并在实训过程中融入这些元素,如为社区老人提供免费视力检测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
本次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会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紧密结合视光行业发展趋势,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与路径,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目标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视光人的力量。通过扩展校外实训资源,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