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制度文件

制度文件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0-39-09 09:39:42   作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沪二工大委办〔202096

为深入贯彻全国及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和《关于深入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沪教卫党〔202018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沪二工大委办〔201773号)、《关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沪二工大委办〔201828号)等,制定我校关于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按照“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的总体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育人主体作用;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深度发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总体目标

强化立德树人目标,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明确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构建符合学校定位和富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提炼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全方位、多维度打造学校协同育人格局。

1、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和组织建设,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2、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加强宣传、培训、竞技与引导,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增强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课程思政能力;

3、夯实专业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任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材选用、第二课堂活动等环节,落实价值引领目标、体现思政元素、纳入评价考核等;

4、建立课程思政质量评价的可持续改进机制,制定形成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加强过程管理与评估检查;

5、实施“领航计划”,形成校本特色,加强示范引领与辐射。

           三、 主要任务与举措

1、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统筹协调、全面覆盖与分类指导,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形成“学校-学院-专业-课程”四级育人体系。

在学校层面,推进“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育人引领,推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南;

在学院层面,结合学院学科专业布局,以专业类别为基础单位,如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类等(高职要结合自身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开展),研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建立课程思政操作规范,形成育人特色;

在专业层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业价值引领目标;

同时要依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等类别课程的特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挖掘思政价值和精神内涵,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最终,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育人环节和每一位教师,建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与能力

建立和完善教师课程思政培养培训体系。落实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教师培训,将课程思政培训纳入到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研究生导师、专业负责人等各层各类培训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课程思政相关培训,推动课程思政培训常态化。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和支持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联合开展教研活动。搭建平台,开展经常性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微课展示等活动,促进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3、完善课程教学管理,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相统一的理念,要求全校所有课程都具有思政教育的职责和功能,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轮驱动,强调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都要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培养科学精神、专业伦理、工匠精神。各教学单位根据工、管、经、文、理、艺等不同类别,结合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目标要求,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价值导向。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课程所承载的德育功能,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不断夯实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和实效。

 ——文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高等职业教育要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落实好分类推进相关要求。

成人继续教育要结合专业分类、课程设置、培训环境等情况,落实好分类推进相关要求。

4、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丰富课程内涵,找准融入点,以学生为中心,明确课程目标与专业价值引领目标的关系,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实现的同时,加大夯实学生德育目标的培养与实现。要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方式,由僵硬范式转为引导探究,由单向传递转为双向交流,由单一课堂转变为联结情境。同时注重言传身教,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在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中,要以产出导向理念,以学生获得感为检验标准,加强课程评价与可持续改进,将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环节的育人理念落到实处。

1)校本特色课程建设。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加强思政课校本课程建设,将劳模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推进劳模文化育人体系化。劳模故事和工匠精神融入思政第一课堂,组织劳模进班级、举办劳模大讲堂;融入实践第二课堂,开展“学劳模、做工匠”等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走近劳模、了解劳模、感悟劳模,使劳模精神从抽象化转向具象化;融入网络、新媒体,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新媒体互动促进。一是开设《劳模精神与职业信用》校本课程。利用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开展现场实践教学和情景教学。课程分两个模块:第一模块主要是邀请劳模进校园、进课堂为学生作励志报告,第二模块教师围绕“劳模精神与职业信用”,组织学生现场观摩,开展实践教学和情景教学。二是打造《工匠中国》特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的要求,加强工匠精神、职业信用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强砺炼,思想上树立“劳动神圣、崇尚劳动”观念,情感上高度认同劳模,行动上励志争做工匠。

2)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从艺术人文(美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体育几大学科领域出发,优化并构建“通识核心课程+通识拓展课程+通识辅助课程”课程体系。通识核心课程板块由哲理思辨与价值判断、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世界文明与国际视野、艺术情操与美感认知、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科技之光与数理逻辑、自然奥秘与生命探索等七个模块组成;通识拓展课程板块逐步形成配合通识核心课程的模块课程群组;通识辅助板块以通识讲座、艺术实践、社团活动等构成。

3)专业教育课程建设。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本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4)实践类课程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思结合,立足知行转化,三个课堂联动”,建设“互联网+思政课”网络资源,开展思政课微课程、微视频改革探索,逐步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教学体系,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解决教学中“学思结合、知行转化”的难题,使学生“认知、认同和践行”相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5、推动教材改革,引进与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教材体系

建立常态化的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校外专家组成的教材建设团队,推动学校教材建设与选用改革,在思想理论教育学科与课程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有机融合的理念指导下对教材深度开发,并加强教材库建设,选用一批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优秀教材。

6、加强学生日常思政和“第二课堂”思政元素挖掘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课程中,利用网络、学生社团等阵地,以政治认同、价值引领、家国情怀、文化素质、道德与法律意识为重点,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年使命与担当融入学生第二课堂,传承学校劳模文化精神、夯实劳动教育实效,五育并举,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7、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制与可持续改进机制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结合2019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将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建立学科专业及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等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考量课程思政的实现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查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教学督导组在查课中把教师是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作为检查内容。严格执行学生教学评价制度,在学生评教问卷中,设计增加立德树人等课程思政相关问题。同时加强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形成可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8、开展“领航计划”,推动课程思政领航学院、领航专业和领航课程建设

学校将在前期建设基础上,开展“课程思政领航计划”。在学院、专业、课程三个层面推出整体改革领航学院2个、重点和特色改革领航专业5个和若干门的精品改革领航课程提供重点支持。同时,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位点建设、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行动计划相结合,与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相结合,力求出一批好老师、好课程、好专业、好学院、好机制,在实践中形成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同时推进所有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整体提高育人效果。

       四、 实施要求与步骤

(一)各单位工作要求:

1、组织部

负责指导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工作计划,纳入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

2、宣传部

要将课程思政相关政策、制度、文件纳入党委常委会学习;协调、指导、管理课程思政专题网站建设,加强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总结、宣传和推广。

3、教师工作部

牵头组织开展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题学习活动,组织对二级教学科研单位课程思政推进工作的检查、指导工作;加强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培养,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到教师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工作中;以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为抓手,引导青年教师进行项目研究,把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学生实践的指导。

4、教务处、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

负责组织思政课程的建设和管理。牵头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大纲等教学管理文件,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目标和课程目标中的德育目标;牵头组织试点课程申报和验收,培育、遴选课程思政的优质或示范课程、建设优质在线课程等工作;重点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项目的申报、建设、验收过程中,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中,教学成果、优秀教学奖、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中,都要将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成效作为必备条件之一。

5、高教研究所

要结合学校特色,积极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目标、方法等问题,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6、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和团委

要在第二课堂中贯穿融入思政元素;在易班网设置课程思政网络教育资源专区。

7、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

要建立学生评价、教师互评、专家和领导评价、督导评价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教学效果评估与评价,形成可持续改进态势。

8、人事处

要将课程思政工作与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挂钩,把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成效纳入教学团队考核;完善考核文件以及职称评聘、岗位定级等规定,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要考量指标。

9、图书馆

要利用服务平台,做好资料服务工作,积极开拓和引进校外资源,丰富课程思政内容。

10、二级教学科研单位

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党组织是推进和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四史”学习,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分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各二级教学单位要成立以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任组长,行政负责人、专业负责人(系主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和学院教学督导为组员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小组,落实学校各项工作部署与工作要求;制定本单位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落实本单位课程思政各项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工程伦理、培育工匠精神、职业信用和创新思维的综合素养课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素养课程,打造具备学部(院)特色的综合素养系列讲座。

马克思主义学院

要发挥价值引领和思想领航作用,在推出特色的校本课程基础上,要全程参与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指导;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学科研单位联系制度。

国际交流学院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以培养“知华、友华、亲华”国际友人为目标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积极探索课程内涵、教学方式和教育途径,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在留学生中润物无声地实现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通识教育中心以及艺术教育中心

要统筹规划,拓展通识课程的思政内涵,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人文三大领域出发,优化并构建“通识核心课程+通识拓展课程+通识辅助课程”课程体系。艺术教育中心要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通过落实“高雅艺术进校园”、开展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等形式,整合各类优质艺术资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二)实施步骤:

1、宣传、培训与经验交流

经过前期建设,广大师生已经对课程思政工作有了基本的认识,后续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各种途径、各种角度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加强深入培训和经验交流与推广。拟定202011-12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经验交流和展示活动。

2、前期总结与后期组织实施

202011月至12

学校根据前期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认定首期课程思政建设的领航课程。

各教学单位、学科专业根据任务分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建设总结与相关立项项目总结,并制定后续的具体的实施方案,推动工作进一步开展。

l 教师工作部与教务处联合开展前期工作展示与宣传活动;

l 教师工作部与教务处联合开展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活动;

l 各单位进行前期工作总结,进行后续工作方案拟定与落实;

l 学校推动“领航计划”,开展领航课程首期认定工作,并对领航专业、领航学院的后续认定和遴选形成初步方案。一流专业建设点、一流本科课程、校级团队建设必须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20211月至20216

进一步认定一批领航课程;认定若干领航专业。

进行课程思政由点到面的建设实施,包括指南、标准、思政元素挖掘等。

l 学院按专业类别建立工作小组,学校相关部门人员(高教所、马院)参与建设,开展课程思政指南建设;

l 学院、学科专业层面,开展相关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标准研究与建设;

l 课程层面,开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

l 学校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建立课程思政工作考评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质量监管与可持续改进;

l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宣传、培训和专题研讨等工作。

20217月至202112

进一步认定若干领航课程和领航专业;认定领航学院。

l 相关建设工作总结、验收;

l 各单位进行相关工作经验交流与总结,提炼相关示范性成果,进行宣传展示。

3、成果总结、特色凝练与持续改进

20221

第一阶段总结经验、评估考核。针对前期实施课程思政的情况,对照目标和考核指标,评估考核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分析短板和不足,总结经验,形成可固化、可延续、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与成效,明确下一步工作长效化建设的内容。

20222月至20227

第二阶段深入建设、持续改进。根据完善后的课程方案进行第二阶段“领航计划”,加强内涵与特色建设,并依据前期的经验教训,持续改进。

20229

第三阶段凝练特色、成果推广。在前期课程思政全覆盖建设要求和领航计划特色建设的基础上,夯实所有学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并凝练校本特色、专业类特色、课程特色等,总结经验,宣传引导,推广辐射,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五、 保障措施

1、调整、充实组织领导,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学校调整与充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为副组长,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负责,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协同参与,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日常工作。二级教学单位成立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小组,推进落实本单位相关工作。各组定期开展调研与专题研讨活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实效。

2、加强引领与指导,健全课程思政管理体制,营造良好氛围

由教务处、教师工作部、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负责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规划建设、指南编制、规范管理和相关具体工作的实施落实。同时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加强宣传引领,通过专题宣传活动、网站建设、微信平台等大力营造“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舆论氛围,为课程思政工作的推动营造好舆论氛围。各教学单位、各专业要高度重视,把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确保工作扎实有效。

3、建立评价体系与监督检查机制,强化工作实效考核

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专业认证、课程建设、教学绩效考核、教学成果奖、教材奖评审推荐等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参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课程改革情况列为学校办学质量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列为评价和衡量二级教学单位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督导评价体系。

l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学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年终述职的内容,作为对基层党组织三大主体责任清单检查的重要内容,列为评价和衡量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领导班子工作业绩重要内容。

l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列为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人才培养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建设成效纳入教学考核工作。

l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教师年度个人考核,对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做出重要贡献、成绩突出的教师在各类评优评先、业务进修、项目申报、职务评聘中予以优先考虑。

4、落实资金保障,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要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将“领航计划”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通过项目的形式对“领航学院”、“领航专业/团队”与“领航课程”建设提供资助,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同时,对优秀的项目和成果设立专项奖励,加大奖励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