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制度文件

制度文件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
发布时间:2019-58-21 08:58:52   作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沪二工大委办〔2017〕73号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全课程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特制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

  一、总体要求

  1、自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

  2、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3、大力推进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工作,各类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改革措施

  1、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

  围绕“一体两翼、三个课堂”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体”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主体。“两翼”是指聚焦劳模文化,培育工匠精神,重点开设《劳模精神与职业信用》校本课程和《工匠中国》特色通识课程。“三个课堂”即探索理论教学第一课堂、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网络运用第三课堂互动促进的多元教学模式。

  (1)推进思政课主干课程改革

  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重点,讲清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

  紧紧围绕教材、教学、教师三个关键,注重课堂教学、网络运用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式、模块化教学,讲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何能够成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何能够取得伟大成就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什么一定能够实现,使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围绕国家意识,重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围绕文化自信,重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围绕公民人格,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教育学生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自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公民,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重点围绕政治认同、国家意识,讲清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增强学生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何能够成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何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认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围绕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美好生活有何意义?以及如何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专题,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答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还行不行”的疑惑,使学生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讲清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取得成就、走向成功的必然逻辑,帮助学生增强政治认知和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形势与政策》课围绕国情、社情、世情、校情等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式、模块化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国内、国际形势,以及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和政策,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国家情怀,增强学生把握世界发展变化趋势的能力。

  (2)加强思政课校本课程建设

  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加强思政课校本课程建设,将劳模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推进劳模文化育人体系化。劳模故事和工匠精神融入思政第一课堂,组织劳模进班级、举办劳模大讲堂;融入实践第二课堂,开展“学劳模、做工匠”等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走近劳模、了解劳模、感悟劳模,使劳模精神从抽象化转向具象化;融入网络、新媒体,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新媒体互动促进。

  一是开设《劳模精神与职业信用》校本课程。利用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开展现场实践教学和情景教学。课程分两个模块:第一模块主要是邀请劳模进校园、进课堂为学生作励志报告,第二模块教师围绕“劳模精神与职业信用”,组织学生现场观摩,开展实践教学和情景教学。

  二是打造《工匠中国》特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的要求,加强工匠精神、职业信用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强砺炼,思想上树立“劳动神圣、崇尚劳动”观念,情感上高度认同劳模,行动上励志争做工匠。

  (3)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思结合,立足知行转化,三个课堂联动”,建设“互联网+思政课”网络资源,开展思政课微课程、微视频改革探索,逐步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教学体系,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解决教学中“学思结合、知行转化”的难题,使学生“认知、认同和践行”相统一。

  2、加强综合素养课程建设

  (1)坚持职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工程伦理、认知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职业信用和创新思维的综合素养课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素养课程,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发挥综合素养课程的价值使命。

  (2)明确综合素养课程定位,围绕课程目标、教师选聘、课程管理、课堂教学、教学考核等,细化审核管理环节,量化评价指标,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3)从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学科领域出发,优化并构建“通识核心课程+通识拓展课程+通识辅助课程”课程体系。通识核心课程板块由哲理思辨与价值判断、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世界文明与国际视野、艺术情操与美感认知、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科技之光与数理逻辑、自然奥秘与生命探索等七个模块组成;通识拓展课程板块逐步形成配合通识核心课程的模块课程群组;通识辅助板块以通识讲座、艺术实践、社团活动等构成。

  3、开展专业课程育人改革

  (1)明确专业课程的德育职责和功能,注重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自觉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大纲,梳理课堂教学环节,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明确思政教育的具体节点、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针对具体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

  (3)挖掘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结合教师自身的知识范畴、学部、学院专业特点和职业素养要求,在试点基础上,两年内实现课程全覆盖。

  三、工作保障

  1、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共同参加,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工作。二级教学单位成立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小组,推进落实本单位相关工作。

  2、健全课程思政管理体制

  设立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负责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咨询、督查、评估工作。建立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办公室,由教务处、宣传部、思政部牵头负责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

  3、建立课程思政督导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评估督查机制,将课程改革情况列为学校办学质量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列为评价和衡量二级教学单位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督导评价体系。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升计划,把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将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作为教师评教、职务(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不得出现违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等言行。

  20171121